北漂三年,一名台青无悔的向往
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北漂三年在夏天。2015年的名台北京大学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未名湖畔风光优美,青无漫步在校园里,向往我畅想着百年来历史人文,北漂三年便感觉自己也成为伟大进程的名台参与者之一。或许便是青无在那时,我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向往 张毓中(右一)带父亲参观北京前门大街。北漂三年(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 许多人选择北京是名台为一份薪资,但比起个人发展,青无我更被其中的向往文化气息吸引。在故宫黄瓦红墙边,北漂三年树影悠悠晃动,名台是青无曾经的帝都显而不彰的辉煌;国家博物馆内,陈列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前人的心血结晶;居庸关长城上,我与同学们踩着的每一层阶梯,都承载着国家对于保卫疆土的意志。眺望远方,天空是那么遥远,无边无际,那样的北京是我所期盼、所惦记在心的。 张毓中在居庸关长城。(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 或许正因如此,我在2019年正式来到北京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东四胡同里,那日我根据地图指示,沿着弯曲的胡同来到一处四合院前。这颠覆了我对设计公司应该在写字楼里、且光鲜亮丽的刻板印象。光头的老板端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告诉我,只有在这样的老院子,才能感受到四季起伏更迭。我被他的这番话打动了,自此在四合院里钻研秋叶的形状。 在短暂而忙碌的季节里,我们偶尔到隔壁胡同的烤羊腿餐厅叙餐。同事们大多来自东北,一个个心口直快,他们热切询问我台湾的许多问题:是不是你们都像偶像剧里一样说话呀?你们台湾夜市有什么好吃的?对大陆有什么印象? 我告诉他们,我的祖籍河南,三代人在半个世纪内辗转流离。现在回到大陆,甚至在首都学习、打拼,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不得不说对台湾人而言,来到大陆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北方天候干燥,风土人情、饮食口味与南方截然不同。初来乍到时总有许多不习惯,比如用语差异,我曾将“卫生纸”说成“卫生巾”引起笑话。在应酬与工作习惯上,北京的节奏也更快,对许多台青而言适应是很大的难题。 然而,即便在种种困难中,我们依然感受到来自大陆同胞的温暖。黑龙江同事告诉我,在他们老家,外头泼一盆热水都可以结成冰。另一名浙江同事则说,北方有暖气才不冷呢,我们那儿冷都是透到骨子里的。他们教会我柔韧并具的生活方式,让我带着这份精神前往第二份工作,我被挖角到一家商业地产公司,担任市场总监。 在商场中,我学到文化如何落地成生活、如何成为人们日常的一部分。我得以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在工作中,热爱慢慢化为现实。老板的信任与同事的支持,让我大展手脚。 台湾是个比较小的地方,从课本上所理解到的大陆与现实看到的大陆有着落差。课本是死板地告诉我们地理方位、历史年代,但我在北京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的他们告诉我家乡的模样、北京的模样,让我无限憧憬着。于是我将他们与我的故事写下来,成为我的第一本书。 偶尔会想,如果不是因为选择来北京,选择来到这个充满挑战与新鲜的环境,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成就什么样的事情? 张毓中(右二)与河南家人于三门峡陕洲地坑院前合照。(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 这三年间,我担任过市场总监,写完了一本书,旅行过内蒙古、浙江、上海、广西等地,更带着父亲返乡寻根。当隔着海峡的家人相拥时,我们都落下眼泪。 从最初,在北京大学里埋下的种子慢慢发芽,走向故宫、长城,走向东四胡同。在离职之后,我选择用自己的双眼与双脚,去见证这块土地,而现在回首,那正是我所向往的“中国梦”吧!(作者:张毓中,在京台湾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摄影师;编辑:张亚静)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最好的时刻,温州首富减持套现
- 市法律援助中心荣膺“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
- 市法律援助中心荣膺“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
- 春运大幕26日开启
-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盘凝结,众蓝营“大咖”力挺,侯友宜新北造势现场破5万人
- 卖了10瓶过期橄榄油 一商家被处罚7909元
- “牵手”吉祥物公布 红掌“暖暖”又靓又酷
- 看守所伙夫给在押犯通风报信 涉嫌妨害司法罪被刑拘
- 台湾的苦日子要开始了 台退将直言大陆这一举动就能“搞死台湾”
- 看守所伙夫给在押犯通风报信 涉嫌妨害司法罪被刑拘
- 日照港铁运公司为青年技术人员搭建成长平台
- “孩子,永远是我创作的动力”(图)
- 寻迹中国|芬兰人艾哲罗:苏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 “飞车党”伸手被捉 妇女骑电动车要注意手包
- 日照军分区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 日照军分区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 邵阳学院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背水一战”的申硕之路
- 日照出台建筑企业外出施工鼓励办法
- 2012山东油画提名巡回展在日照开展
- “真情日兰”服务品牌主题口号揭晓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