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地名故事|日照乡村地名漫谈
以传说为名
如莒县刘家官庄镇五花营村,相传曹操于此立曹公城,地名地名且安五营,故事明初刘、乡村张二姓从东海县迁此后,漫谈以此传说故名。日照日照
五莲县叩关镇叩官村,据考,故事明初韩、乡村马、漫谈徐三姓从山西迁此,日照日照分别建墙夼、地名地名窑沟、故事东园三村,乡村后凑居一起,漫谈得名凑官庄。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捻军经此,将凑字误听为扣字,因担心被扣住,未敢进村,村以此故免遭兵祸,遂改名扣官庄。清末,王姓发迹,更名为扣官庄,后简称今名。响场村,据《刘氏族谱》载,明初,刘姓从胶州迁此立村。相传“早年村中有一丁姓富户,用木板铺设打谷场,用12匹佩戴银鞍、金铃的马打场,响声很大,远处可闻”故名。
五莲县高泽镇有一水西河子村,据《刘氏族谱》载,刘姓于清初迁此立村,以“王母娘娘路经此地,曾在前河梳洗”的神话传说,取名梳洗盒子。何姓迁入后,以河水西流改称今名。原石场乡有一村名船坊村,据考,明初张姓自海州迁此,于河北岸立村,以“古时船泊河中”的传说,取名为船坊。
五莲县松柏镇的金牛岭村,据许氏墓碑载,许姓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今东港区陈疃迁此建村,以“金牛洞里跑出一条金牛,踏在西岭的石板上一个牛蹄窝”的神话得名。另许孟镇有一村名后饮马庄,据考,明初丁、许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泉子,亦称饮马池。相传有一神仙在此饮马(至今石上留有马蹄印),以村位于泉后,故名后饮马庄银。中至镇有一村为大将村,据考,明初陈姓立村,以“古时曾有一大将率兵驻此”的传说得名。
又如莒县碁山镇的夜珠泽村,据《莒州志》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自山西先徙益都,后迁此定居,传说村中有一汪,夜有明珠发光,故取此名。
此类地名在日照还有岚山区碑廓镇的碑廓等村。
以从事职业为名
如莒县小店镇小店村,据《莒县民政志》载,元代初,田、魏两家迁此,一家在道旁开店为业,因店小,故名小店。招贤镇东瓦村,明洪武年间陈氏自直隶迁莒城,崇祯年间迁此建村,以烧瓦为业故名浮来山镇的前石灰窑村,明洪武年间高氏于此立村名青龙官庄,清顺治年间建石灰窑,与后石灰窑前后故名。寨里河乡的小窑村,明洪武初年(1369年)张氏自日照迁此,立窑烧小香炉,因成村名。
又如五莲县中至镇的窑峪子村,据《五莲县地名志》载,明初薛姓从今莒县大石头薛家村迁此立村,因村地处低洼处,又以烧木炭窑为业而得名。洪凝街道的大窑村,据《王氏族谱》载,明天启年间王姓由莒南县马蹄尧迁此立村,因从事陶器业和村北咸邱楼取名咸邱窑,后简称今名。该街道还有一村名为李家菜园,据《李氏族谱》载,李姓兄弟二人于清康熙年间,从日照县挑沟迁此立村,以种菜为业,取名李家菜园。松柏镇的香店村,据《史氏族谱》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史姓由今本乡墙夼迁此立村,以制香、开店为业,得名香店。
另外,五莲县于里镇的赵家窑、范家窑,潮河镇的菜园等村亦属此类地名。
以军事设置为名
如岚山区驻地安东卫街道安东卫,据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和康熙十二年《安东卫志》载,古为海防首要之地。春秋时期是纪国的城邑,名曰“纪障城”,后属齐又属莒国。公元前523年齐国伐莒,莒国君主曾奔此避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安东卫,以安东卫方故名,后相沿成地名。卫下设五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立安东都司营,分防岚山头、张洛(今栈子)、涛雒、夹仓海口。乾隆十七年(1742年)并卫于日照县。乾隆八年又设立巡检司。
岚山区巨峰镇驻地巨峰,原名为殷家村,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以三面环山、群峰壁立,改名为巨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青州兵备道康天爵为杜绝盐商私贩,在此设立营寨,置兵镇守,名为“巨峰寨”。对此,《巨峰寨记》载“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备所筑也。为古琅琊地,西距沂济,东北濒海,实东秦要害之区,我国家建官具有深意或营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遥制而又专之以兵宪者……”。
莒县寨里河镇驻地寨里河村,据《莒县志》载,明代马氏自江南迁此立村。南宋嘉定年间红袄军曾在此安寨抗金,因名寨里河。董家屯村,明永乐年间董氏以立军工而屯此建村,故名。招贤镇的东全寨村,据考,于明永乐年间由朱氏建村,所处曾设军营扎寨,民的保全,故名。
以寺庙为名
如莒县陵阳镇大寺村,据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氏由龙尾迁此,村北有古佛,初名东寺庄,1949年改今名。果庄乡三官庙村,明万历年间,杜氏于此立三官庙,村以庙名。峤山镇有一村为朱家庙子村,据《莒县民政志》载,明洪武年间,刘氏自日照迁此,因河对岸山如卧猪,上有庙,称猪架庙,以庙为名,后为今名。东莞镇天齐庙村,金代明昌年间季姓迁入,其一支居此,村因庙得名。季姓另一支则移居该镇玄武庵村,据考,其村名因隋代所建玄武庵而名。
五莲县许孟镇东玉皇庙、西玉皇庙,街头镇马叉寺,于里镇后莲池寺、西莲池寺,高泽镇三教堂、许孟镇佛堂村、松柏镇七莲子、叩关镇老君堂、石场乡霞克院亦属此类地名。
以谐音为名
如五莲县洪凝街道的却坡村,原名阙坡,元末,王、桑两姓迁此,在东南岭下坡垦地结茅,取名阙坡,后以谐音改为今名。中至镇的道由欲村,该村坐落在中至河西岸,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陈氏兄弟二人由江苏海州迁今高泽镇邱村。永乐三年(1405年)其中一人携子迁此立村,以村处丘陵、河谷间,取名到有欲。1912年莒县变更区划时,取其谐音写作今名。许孟镇的福禄头村,据《郑氏族谱》载,明隆庆年间,郑氏从今本乡前长城岭迁此立村,以村东南一山顶形似葫芦,村傍山,得名葫芦头。清末,村人恶其名,遂取吉祥意,以谐音更为今名。
五莲县街头镇驻地镇头村,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十二年,李姓从邻村东红河迁此立村,以传说齐国大将孙膑曾在此摆阵与袁达作战,此地为阵头,以谐音的名镇头。松柏镇的毛家河村,据《张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诸城普庆迁此立村,因村南河边有一巨石似猫,取名猫家河,后取其谐音,更为今名。(作者:辛崇法)
(责任编辑:热搜)
-
昨日厦门仍普降大雨。图为中午时分,从集美大桥远望天际,一片乌云压城。(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殷磊观天今天白天,全市为阴有中雨的天气,局部地区会出现大雨。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小王) ...[详细]
-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4月份,市城市综合管理考评委开展了“门前三包”、城区社区、过境公路、窗口单位、城市公交候车廊容貌管理、公园绿地、二次供水、市属单位扬尘防治(工地、道路)、 ...[详细]
-
国贸远洋天和开盘现场。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杨俊鹏)近期,厦门楼市供应量加大,据克而瑞数据显示,最近3周厦门楼市供应持续放量,周供应量均超过10万平方米。而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大开发商动作频频,除了 ...[详细]
-
厦门网讯 (记者 沈伟彬)现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不开科技产品,这些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的时候,怎么修、去哪里修,成为了困扰大众的一个难题。维修市场中,维修人员不规范、乱收费、以次充好等行为层出不 ...[详细]
-
■秋凉明显,不少市民穿起长袖或薄外套。 陈立新 摄海峡网10月1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在冷空气和降雨的双重影响下,厦门市气温降幅有点大,有冷意,有的市民已经穿起了两件套。东渡国家中心气象站昨天最高气 ...[详细]
-
厦门观音山附近大厦楼顶因疑似起火引关注 原来是平流雾“搞怪”
-楼顶灯光在平流雾中很像火光。台海网5月15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昨晚,我市观音山附近的大厦楼顶因疑似起火,引发市民关注。不过最后证实,这只是一次特殊的气象现象。据周边居民说,这是平流雾引起的误会,每 ...[详细]
-
纷至沓来的海内外客商,一次次坦诚相见的深度对话,一个个签约落地的项目……全市招商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全市招商引资的冲锋号,激发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作为思明区地域面积最大 ...[详细]
-
湖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凯悦新城小区里捡拾垃圾。东渡二小的学生们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材料。每周三下午,湖里人人都是城区“美容师”。党员干部变身路长街头问诊、志愿者走街串巷洁净家园& ...[详细]
-
厦门市老龄办公布数据:厦门百岁老人119位 最长寿老人109岁
-市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岁老人最多的是筼筜街道-全市60岁以上老人33.9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35%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厦门市最长寿的老人今年109岁了。昨日,市老龄办发布201 ...[详细]
-
台海网5月8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讲好海堤老故事,让更多的厦门人加入到“海堤精神”传承者、传播者的行列当中来。4月28日,厦门海堤纪念馆宾朋满座,2019年第一期志愿讲解员培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