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教授在大陆培育“中国辛”
中新社重庆9月25日电 题:台籍教授在大陆培育“中国辛” 中新社记者 钟旖 开学才一个月,中国辛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台籍博士生导师许一丰已在学校实验室、教授区县种植基地“连轴转”了数日,大陆还去外地参与了几场研讨交流。培育 作为一名台籍科研工作者,中国辛许一丰扎根重庆8年,台籍在其专注的教授植物分子育种与作物性状改良方向上崭露头角,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大陆看着自己浇灌的培育“科技之花”慢慢结出“产业之果”,许一丰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辛用科技让农民增收致富,台籍助力乡村振兴,教授是大陆其最大期待。 许一丰2015年入职西南大学。培育为更好地将研究与产业相结合,他从重庆消费需求出发,锚定“辣椒种质创制”展开科研。 据介绍,辣椒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喜温作物,受限于重庆多雾、潮湿的气候,农户往往只能在3月至7月种植一季。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本土企业多选择从外地购买,既增加了成本,也影响农户种植收益。“我的初衷构想,是重庆农民能种上重庆企业需要的辣椒,实现双赢。”许一丰说。 经多年实验室攻关,许一丰组建的“中国辛”辣椒种质创新团队已掌握多项领先技术,实现传统育种向多维育种的转变,开发丰产、抗逆、多风味等新种质数百个。为何叫“中国辛”?许一丰解释,既取形于“辣”字的偏旁部首,也取意“中国自主可控的辣椒种源”,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初,在重庆市农委、重庆市台办等有关单位指导下,许一丰团队与重庆市台商协会在梁平区云龙镇联合打造“渝台乡村振兴(预制菜)示范园”,在辣椒种植基地展示辣椒新品种近百种,含预制菜、火锅用、鲜食用、工业型、观赏型五大系列。许一丰称,此举可助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明年想种什么辣椒?乡镇企业、种植大户去基地考察一番,对比植株高度、结果数量、果实大小和颜色、植株抗病性和适应性等各个方面,就能筛选出中意的品种。 日常授课、联动学生做基础研究、交流学习紧跟前沿动态,“登陆”10年,许一丰的工作板块看似单一,但充实而快乐。辣椒采摘基本在夏天,他与学生们常常顶着酷暑,辗转试验田收集辣椒的性状数据,适时调整培育方案。从学校到梁平,车程要两三个小时,在高温难耐的试验田内一待又是一两天……许一丰说,与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比,每周一两趟并不算辛苦。将“论文”放在田地里检验,才能出真知。 在许一丰看来,做科研就是要不断求新,不能因一点小成果而停步。为此,他常鼓励学生们在坚持基础研究的前提下与实践相结合,寻求突破,以赛促创。比如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学生便组队分别摘得全国银奖、重庆市金奖。 许一丰告诉记者,种质创制工作虽然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尤其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农业将“大有可为”。以辣椒为例,除了大众所熟知的食用价值,还能被用于工业、美妆、新材料中,潜力无限。 “新型农业,其实很适合有知识、有创意的年轻人投身。”许一丰认为,鼓励青年人才返乡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他期待,两岸涌现更多擅用科技的新农人,为农业注入新活力。 科研之路远没有止境。许一丰透露,下一步,团队将继续精专基础研究,攻克产业难题。目前团队正着手研发抗寒、更适宜重庆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新品种,“若一年能种两季辣椒,可直接增加农户收入”。 许一丰说:“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我们会继续努力。”(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文化为媒“舞”动两岸——台胞陈明正的小期盼
- 疫情防控期间儿童疫苗如何接种 厦门疾控建议暂时推迟
- 厦门餐饮业陆续营业 提倡顾客打包外带
- 复工复产以来 厦门单车用户的骑行量如何
- 蓬佩奥再炒“美台建交”意欲何为?
- 出行请注意!21日起至31日厦门多趟列车停运
- 厦门2019年度工业企业融资贴息项目开始申报
- 2月20日起厦沙高速岩内隧道将封闭施工
- 台湾教师在大陆谱写音乐梦:以音为媒 以乐通心
- 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可办理换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
- 厦门将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治理 市民可举报相关问题
- 厦门翔安年底有望建成彩色马拉松赛道
- 好评中国丨体验式消费新潮流,澎湃中国经济新引擎
- 厦门海关邮快件渠道累计验放口罩突破600万个
- 厦门莲岳路松柏路提升改造有望4月底完工
- 复工第五周 厦门平均招聘薪酬8599元/月
- 建造金厦大桥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厦航再增9班航班 赴马尼拉接滞留同胞回家
- 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可办理换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
- 武汉患者写诗点赞厦门男护士:我永远记得你那双可爱的眼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