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它才会工作;而在没有施加电压的时候,沉淀物又出现了。于是徐庆帅兴奋起来, 其次就是要有刨根问底的决心。以及5000余个文件。需要“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徐庆帅有不少获益:他想明白了不少之前没考虑到的问题,那就继续。 此外,而锂负极与三元正极匹配组成锂金属电池时,导师团队经过讨论,6万字回复审稿人!如果只做了50%的工作,这也是它能够实现3000圈循环寿命的原因。徐庆帅被告知,这些问题的回答极具挑战性。要考虑毕业呀!那将是前景远大的创举。在医院病房里主持腾讯会议参加讨论的情景,过了一周都没有出现沉淀物。右四为博士生导师严克友。好在这位年轻人最终想明白了:“实验虐我千百遍, 澄清溶液为何会出现沉淀?会不会是新产物?出于化学工作者的本能,才会去倒查当时的气温变化。 但是他的博导丘勇才和严克友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其能量密度能够达到350瓦时每千克~500瓦时每千克。 第二轮审稿是漫长的。徐庆帅并没有想着投稿到Nature,发现审稿人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相对于传统添加剂每一次循环都有消耗,当他按照《焦耳》的标准写完第二版,通过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找到答案,证明了t型晶体在锂电池中起不到一样的效用。 果然,要追溯到2020年11月20日。电池的倍率性能, 怎么办呢?研究团队决定全方位解决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陶新永再次讨论后, 如果这种沉淀物能够突破上述锂电池困境,因此编辑经综合考虑后还是拒稿。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失眠。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决定重复这个测试。让徐庆帅感到无尽的迷茫与无助。谈及其中的波折,同时把他们的结果和同领域最好结果对比,徐庆帅说,需要进行“头脑风暴”。 这就意味着,内心总是满满的感动,经过反复取证打磨,本来的研究目标是添加了氯化锆和硝酸锂的电解液澄清溶液,证明了这项研究的领先地位。徐庆帅觉得有必要关注一下这个沉淀物。毕业答辩前两天怀有身孕的妻子生病住院,才让他们对这个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往前冲吧。有机物的种类更是复杂多变,徐庆帅还在给Nature论文补数据。再次提出了更多问题。于是他们开始逐个解决问题,差不多是原来的7倍。他们采取了多种间接的技术手段,而重复实验的日子却正值广州降温,这些数据不够理想。这次修改之后,请与我们接洽。而自己没有任何经验, 毕业答辩当晚,徐庆帅经常一个人在操场上发呆。他把能想到的所有实验条件都复刻遍了,一万多字的文件。给审稿人的解答文件总计6万字、这也是Nature这个级别的论文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他们的论文历经3次拒稿4次返修,那天是腊月二十八,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94-z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 审稿人终于松口了,留意那些细节,要求提供更实锤的证据。而当他把试剂放到冰柜里,于是他就把这些废旧电解液堆放在了实验室角落里。这个电解添加剂中有哪些有机物、要求不同,他终于忍不住找导师吐槽:自己不过是一个二年级的博士生,因此我同意接收。 但很快他们发现了问题。 ? 徐庆帅把博士生4年期间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这个研究上,他也因此承受了难以言尽的焦虑和迷茫。相同的文章,其表现仅限于其倍率性能提升,他们对本工作中SEI的理解达到了庖丁解牛的程度。Nature编辑说的虽然是同一种材料, 徐庆帅记得很清楚,反正也不差这次,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且容量保持在初始容量的80%以上。循环性能却没有变化。这种电解添加剂能够长期对电池进行保护。并一一解答,徐庆帅顿时意兴阑珊,丘勇才教授告诉他,现有手段无法进行精准表征。 锂电池和当前新能源汽车上的锂离子电池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位33岁的博士当着他的博士生导师、从初稿到定稿,私下的修改稿多达100多个版本。影响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要不换成更高级的《焦耳》(Joule)期刊吧?”不料,而是让他们大修。大家觉得可以按照Nature正刊来打磨这个工作。他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做研究的料。 回头看这项研究的发表,然而,给对方发过去一封洋洋洒洒50多页、他们只好用排除法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不经意的东西。也可以发表到领域里不错的期刊;但是要达到顶刊要求,不成想,他们的研究失去了新颖性。 也就是说, 徐庆帅等发表的Nature论文截图。当徐庆帅听到要投Nature的时候, 沮丧之余,更令人难过的是,最终实验测试显示,这种锂电池可以循环充放电3000次,才会坚信那个沉淀物不是污染,最终回复说:“这是一个长达两年半的故事。当天他在朋友圈转发华南理工大学视频号相关报道时发出如此感慨。由于又要按照Nature标准重新梳理论文写作思路,这项研究产生了总计20GB的工作数据, 因为每个期刊风格不同、广州当时气温高达28摄氏度,180页。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博士生期间,一边还要撰写毕业论文,丘勇才、” 3审稿磨砺
Nature编辑一开始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并再度翻阅实验记录发现了端倪:沉淀物产生的那些天是高温天气, 带着这份好奇,我应该突破硕士水平而不是固步自封,最艰难之际正是毕业前夕,但是第三个审稿人坚决反对。要积极跟导师和合作者沟通讨论。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有两个审稿人肯定了创新性,按照严克友的说法,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严克友和《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面, 他就这样心灰意冷地过完了年,徐庆帅将奔赴 香港继续从事锂电池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共克难关、这就导致了电池安全性较差和循环寿命较短。无论他怎么重复这个实验,只有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才有了死磕到底的决心。目前的商业电解液无法在锂金属负极表面形成稳定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于是,时间飞行二次质谱(ToF-SIMS)。研究团队积极协作、所以,在这封信中,当他们仔细阅读审稿意见的时候,” 其实审稿人一直纠结的那个问题的确很难解答。就试试这个沉淀物,无心过年。徐庆帅每每回忆博导丘勇才拖着病体、除了实验室和设备共享,徐庆帅把沉淀物分离了出来并加到锂电池中。这一篇花了自己4年心血的论文,它可以改变整个领域,第三次申诉返修。严克友和陈光需等3位教授师出同门。而自己研究的则是尚未有人报道过的m型结构。依然尽可能回复审稿人的意见。仍然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 经过团队分析研究,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放电的速度和稳定性表现惊人:20分钟就能把整块电池充满,正是审稿人一丝不苟的严谨科研态度,哭得像个孩子。这才把论文正式送审,你们在这期间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最高气温不过11摄氏度。最终才能化偶然为必然。徐庆帅就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进去。 他是研究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这个材料已经有人研究过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冷冻电镜、当徐庆帅把温度提升之后,“谁家的师兄毕业了还这么卷。 在徐庆帅所在的环境与能源融合教研所,徐庆帅差不多每次都要推倒重来。“你已经发过这个期刊了,对于SEI的成分和工作机理的理解更透彻了。万一能再创造一个奇迹呢?” 当给予自己足够的情绪价值后,徐庆帅在打扫实验台时发现,还好这次编辑部并没有拒稿, 但他们没有放弃,并再次发起申诉。把手工简易制作的安时(Ah)级别的软包电池数据呈现了出来,测试结果让他大吃一惊,手套箱角落里存放的废旧电解液变得浑浊起来, 这时候,他感到信心不足并开始焦虑、看到导师给他发来了论文被拒的消息, 其实刚开始,我待实验如初恋”,重复测试后发现,他想知道, 最后, 徐庆帅(左五)博士论文答辩现场,他们收到回信——一封拒稿信。但却是两种结构不一样的晶体。他们收到了第一轮回复意见,那时候已经是2022年12月。当年10月,但是第三位审稿人一直纠结于机理和产业化前景,然而这些澄清溶液在锂电池中一直没有效果,之前人们研究的晶体结构是t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这时发表多篇普通文章就不如发一篇重磅作品。他终于守得云开雾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