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台胞秦巴腹地觅乡愁 扎根40载心安即为家
中新网西安11月3日电 题:“60后”台胞秦巴腹地觅乡愁 扎根40载心安即为家 记者 张一辰 “我0后家庭有点‘特殊’,母亲是台胞台湾人,父亲是秦巴大陆人,这就是腹地日后我们家成为第一批回陕西定居台胞的原因。”在陕台胞陶怡秀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觅乡说。 1968年8月,愁扎陶怡秀在台北市呱呱坠地,根载新生命的心安诞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血脉0后传承令其父陶礼春心中百感交集,同时,台胞一种落叶归根的秦巴情愫也渐渐涌上他心头。 陶怡秀坦言,腹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觅乡她的愁扎父亲为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选择离家出走,根载从秦巴腹地的陕西宁强一路南下来到台湾,并在当地结婚生子,这一待就是三十余载。 “我上初中时,通过两岸间的书信往来。父亲辗转联系到宁强老家的亲人,得知双亲和姊妹都健在后激动不已,后来,父亲在台湾养病时,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老家的父母,并深深懊悔年少时自己的意气用事。”陶怡秀说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此时成为陶礼春内心的真实写照。 “1984年的暑假,母亲对我和两个弟弟说全家人出岛旅游。我还记得母亲收拾行李的时候说让我多带点喜欢的东西,我当时也没太在意,倒是看见母亲收拾了很多行李箱。”陶怡秀回忆道。 那次“旅游”让陶怡秀第一次踏足了崇山峻岭中的小县城宁强,而这个之前素未谋面的“家乡”在随后的40年里,成为陶怡秀耕耘与收获的故土。 “当时父母征求过我的意见,如果我不愿意留下来也可以返回台北,对于年纪尚小的我来说,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人,另一方面也被大陆的大好河山所震撼。”陶怡秀说,“记得返乡途经郑州黄河大桥时,我真切地看到了母亲河,大陆的锦绣山河让我内心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初到宁强,此间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浓浓的乡情让陶怡秀倍感亲切。 “父亲在返回大陆后数年就去世了,但对他来说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完成了心愿。”陶怡秀说,“我也在大陆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直到现在。” 在大陆的日子里,陶怡秀是此间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参与者。“高速公路与高铁的开通,让秦巴山区的‘出行难’成为历史。而通信网络的发展,让亲情和乡愁不再有距离。” 如今,陶怡秀已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工作30余年。她的两个表哥分别在上海与宁波经商,彼此时常能见面、共叙亲情。“家乡的印记像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有品不完的滋味。” “有人曾问我,如果当时不回大陆,是不是会有另一种人生轨迹。但如果重来一次,我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吾心安处便是家。”陶怡秀如是说。(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大陆将于近期恢复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
- 我市八部门联合开展“十一”旅游安全检查
- 杨毅波同志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 新型公交现港城 优质服务迎全运
- 外交部回应巴拉圭外长涉台言论:应早日认清历史大势
- 今年我市759人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 市住房办督导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 我市五大措施力保“双节”市场繁荣稳定
- “大陆阿里山”的台湾父子种茶人:两岸一杯茶
- 市领导强调“科学发展观”要让群众得实惠
- 新型公交现港城 优质服务迎全运
- 黑陶老艺人为王延洲老英雄送去一座仿铜泥像
- 中方高度赞赏阿拉伯国家将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写入阿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决议
- 市质监站组织篮球友谊赛喜迎全运会
- 市老干部大学举行庆国庆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 我市订单农业合同文本突破300种
- 国防部:台湾的事不关日本什么事
- 千件艺术作品亮相市博物馆
- 市质监站五项机制做好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
- 2万份消防通告发往我市人员密集场所
- 搜索
-